留言

取消

中国最大的名人数据平台

目录
何国祥——名人百科

何国祥 ,字子溪,1964年生于四川南充苍溪,又名蜀龙,号润泽,壬乙居士,别名署龙珠堂,斋号莲若有心。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子月诗刊社员、中国书法研究院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何海霞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何尊文化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何氏书画院执行院长、北京海之春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艺术人才资料数据库书法教师,合肥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安徽新华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现客居北京,职业诗人、书法家、画家和书画艺术鉴赏家。

社会职务/身份

中文名 何国祥

籍 中国

出生地 四川 南充苍溪

出生日期 19643

业 诗人,书法家,画家和书画艺术鉴赏家

毕业院校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代表作品 《何国祥书法作品册》、《何国祥钞经集》、《何国祥诗词拾遗》

1987年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92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今重组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学习书画;1997年结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成人书法班;2008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课题班;2014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书法工作室高研班。书法先后师从何正直、刘道元、邓云辉、吴三达、欧阳中石、李铎、赵朴初、启功、王镛、沈鹏、曾来德等先生。绘画艺术先后师从于邓云辉、何海霞、谢稚柳、方增先、刘文西、戴泽、程大利等先生。书画鉴赏先后师从于汪锡桂、徐邦达等先生。

技艺简介

书家自述

《莲若有心话学书》  

甲辰之春,吾出生于川北一普通乡村,吾幼岁时,常随父观乡贤作书。目见墨迹光亮,每逐字行,甚以为奇。吾祖父为官七品,满腹经纶,闻达八方,且在诗书画方面卓有名望,常在赋闲时指教儿孙们训蒙习书识字,吾自小就喜欢看祖父为乡邻四舍书写墓志,后年长识字,便爱捉管作墨戏,每寻字中光亮,欣欣然有所向。遗憾的是祖父在吾未适龄之童时就驾鹤仙去。使吾辈失去一个最好的国学老师和书法大师。

吾在小学时遇到第一个书法老师就是刘道元先生,先生楷书和行书非常好,祖父是我的启蒙老师外,刘先生真正算是我的第一个书法老师。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是还参加了我们区的小学生大字报书写书法比赛,那个时候一个区的小学生大概有二千余人,我居然获得了第一名。我的家乡在川北乡下,我们那里有个老习俗叫做写春联不出户,到了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基本都是自己写自己贴,所以我们那很多人的毛笔字写的都很好,我的父亲、祖父就写得一手好字。可能是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也可能受祖辈、父辈的熏染,使得我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一直陪伴我读完小学、中学。

中学时就遇到了从四川美术院毕业的,并打成臭老九的邓云辉先生,他是我们的美术老师,我拜他为师,其实不是学书法,而是学绘画,那个年代还没有书法这一门独立学科和专业,梦想是考美术学院,当一位画家。在完成学业和专业课时的前提下,继续加强自身书法的练习,硬笔和毛笔两种方式同时交叉进行。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因专业课失利未能实现上美术学院的梦想,后投笔入戎,从军近二十年,在履行军人职责和完成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岗位,吾惜时如金,笔耕不止,为年少的梦想而执着追索。在陕西服役期间其实都是一心想当一个画家,对当一个纯粹的书法家还一点想法都没有,有幸在西安美术学院获得学习中国画的机会,系统地完成了艺术理论研究,有幸拜何海霞、谢稚柳、刘文西等先生为师,并从长安画派的艺术氛围中寻觅出自己需要的氧分,为后来书法和绘画的迈步奠定了基础。

己巳初夏,奉命调京,吾负笈北上,从此有游学于京华的幸运。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来到京都后,我有幸遇到了我的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1990年我被选拔到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工作,这期间,我有幸遇到了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和李铎两位先生,1992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今重组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学习书画;1997年结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成人书法班;在两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点拨之下,我走上了毛笔书法的正道。一下子找到了学习书法的路径——临帖,如何临帖是习书的必修课。于是,在此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我边工作、边临帖、边创作。夜以继日的临帖和研究,书法书写技能有了明显提高。后来又有幸认识赵朴初、启功、沈鹏、王镛、曾来德等先生为师。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莲若有心自励。

吾性喜静,每爱独处。自居于京,离乡背井,竟尔烦扰渐远。当夜幕以降,周遭车马趋静,孤灯与我相伴,遂闲啜清茶,漫临古帖,真人生快事,恍惚天地之间,唯吾独在。或尔心游于书籍之中,犹与高人雅士相接,每遇有动于心者,皆记之二三语。既倦而眠,酣然不觉东方大白。

案置碑帖,如晤对古人,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之感。吾每临此时,心灵忽尔沉静,古人须眉表情亦恍若眼前。故下笔点画似有由来,如放矢有的,纵马有缰。烦杂之虑亦化为乌有,身心顿作物外之游。

孙过庭云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吾学书有年,早不得其要,自幸遇吾师欧阳中石先生,始入门径。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一代新书风。其书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杨师博学识高,性若幽兰,不与人同。是重要的一面,但它的背后更重要。我从事这件工作之初,曾经提出书面文心,要落到纸上,落到上,但是它后面出现的是文化思想。但是孰轻孰重呢?哪个是重点,哪个是更重点?----始终在摇摆之中!为什么这样说?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很强调手,许多同学在手上有了进展,但是文心方面发挥得不足。随着的时间的发展、层次的要求,我更理解到、更感觉到文心是更重要的!所以我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这是在多年实践和思考中得出来的一个认识。最后我又把它浓缩到八个字,叫作积学升华,书文结晶。就是指把学来的东西积累起来,不只是积累,而且要让它升华出来,让它出来结晶!升华结晶,都不是文学的术语,应当说,它有着更深刻的内涵!书学到底囊括多少、应当怎样建立合理的体系、已有的体系是否完备……时时刻刻我们都应当思考!用思考出来的答案回答国家、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社会提出要写,我们得会写;提出要做,我们得会做;提出要讲,我们得会讲。把这许许多多提出的问题都归拢过来,都作为重点,理出一个头绪来!我们要把的问题依托在文化上面,因为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也是文化的结晶,它的真正功用是在文化上。中石先生最可贵之处是不独。主张我们做作弟子的师从百家,不要只以他一个人为师,无论是古人不是今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且书风正,人品好,艺德高,都值得学习和崇敬,博采各家之长补自己的短处。在部队时,利用其优越性,有幸得到李铎先生的亲自教诲。因为李铎先生与中石先生的作品风格不同,中石先生是学者,我与李先生是军人,应该从李先生的书法中吸收点军人的阳刚之气。李先生的书法被称为是以魏隶入行,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军人作品讲求造势,厉如猛虎,永往直前,势如破竹,写出了阳刚雄强之美乘兴挥洒,字字如飞,龙腾虎跃,非尽兴尽墨而不可罢笔。李先生的授业恰恰有助于我的榜书创作,传承了他气势宏阔,庄严凝重,雄强豪迈,震撼人心的用笔之道。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实践证明:中石先生的告诫是对的,书法艺术就应该师从百家,才能去伪存真。余自幼习书,曾遍临钟、颜、柳、欧、赵、二王、怀、张等字帖。后学李北海、苏、黄、米、蔡、王傅山,旁及文征明、何子贞、弘一,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力求向脱旧出新,独树一帜的目标奋斗。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钟元常、二王、欧阳询、李北海、赵子昂等诸碑临池最勤。多作行书与楷书,宗法二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狂草渴望颠张狂素二人为典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在中国国家画院等学院派机构的专业进修学习,加上对国学名著和中外古典艺术理论的深入研习,感觉自己逐渐在向文人书画家的方向靠近,其作品中和温润,气息清逸。尤其笔墨精良化程度有所改变,令人犹见其挥运之随心从容。

何谓经典?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吾对经典理解有四: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余尝观当代某名家展览,其规模之大,造势之强,鲜有匹者。其人其书其名皆为当代佼佼者,余常敬慕之,因怀惴惴之心,乘兴而往。然作品多于形式用心,大者皇皇巨制,小者满目眩然,静观揣摩,则令人心意顿灰,若以经典论之,无一可堪者。忽忆西方哲人黑格尔语:斯若一庙,装饰堂皇,却无圣神。余对时人书风的过分夸张和丑化中国书法现象,一直是距而远之,宁愿放弃名利也不敢苟同,走自己的路:师法古人,与先贤为伍。

近日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古之文人,吾最赏苏子瞻,近代尤喜林宰予。东坡有诗: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语感动古今。东坡居士尝尽人生百味,参透生命之道,随遇自适,悲天悯人,人品之正,艺境之高,令人高山仰止。林氏此传,亦益彰语言之妙,若清泉出涧,白云卷舒,宛如春雨,润物无声。

草书贵简,简即不多余也。古人曰大道至简,君子藏器,身无长物,固一理也。简约质朴,意到即止,点画之外亦须慎重,此中之要,不可不辨。

楷书贵端庄谨严,须有正大之气象,楷模之意义。然易刻板,最忌呆若木鸡,形如算子。东坡谓真书难于飘扬至言也。余之所以特别钟爱元常之楷书。是因为他的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工整。可以欣赏汉字的结构之美,而且字虽然整齐但不会给人呆板的感觉,反而是十分的飘逸。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也是十分的和谐,不会因为字大就显得拥挤,也不会因为字小就显得空隙太大,不仅字与字之间位置和谐,就是一个字里面的笔画也是十分和谐的,一笔一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之间有呼应,字字有度。元常的字也是有力道的字,看似没有什么粗细变化的,字里充满了线条的质感美-字是匀称的,比例、字形也是最能让人一眼接受的那一种。他的每一个似乎都是活着的,这就是一种别人学不来的神态,对自然的热爱,使得他将身心,将自己字有了最大的不同。字的形状容易模仿,字的灵气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学得来了。楷书具有的是一种古朴的美,这种美衍生出了其它的书法类型。元常作为楷书鼻祖,自然是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王羲之就是从模仿元常的楷书中慢慢有了自己理解的书法之美,从而有了行书,元常的书法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可以概括了,那就是灵。元常对于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今行书,多为行草,行书间杂以草书,人谓雨夹雪,或为展览体之常见。今人避难趋易也,若右军之兰亭,颜鲁公之祭侄稿,杨少师之韭花帖,苏东坡之寒食帖等,谨严如楷法,绝少连带,字字独立而势态呼应、气息生动者最难。

世评赵吴兴,多讥其媚,盖以人论书耳!吾以为大谬也。子昂大才,博艺专精,生不逢世,故陷尴尬之境。假令他人若此,又当何取也?逃避实为抗争,无奈唯有面对,此智者之举。赵吴兴挽时风之既下,成百代之楷模,处逆境而有大成,实可敬也!其书平淡中见奇崛,点画沉厚蕴蓄,绵里裹铁,直入魏晋,坡仙之下当无出其右者。

米芾最重技法。早年集古字,几于乱真,深得二王神髓,世传子敬书多为其所临仿。吾爱米老翰札,爽爽有魏晋风气,轻松自得。味其书,确有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意。盖全仰历练之功,才得解牛之术,吾辈多不侪矣,故去之远甚!

书法为写心之艺术,思想者之行为,故书中须有我之心性所在。意从己出,不于人同,自有风骨;盲目跟风,随人作计,终为后尘!

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

吾今已天命之年,回忆既往,虽在书画艺术方面还没有建树和业界之名望,但墨之光亮已成心之光亮,希冀之所在,吾之余生或将于此光亮中前行矣!

学书各有其道,然不可本未倒置。今有藉西方之图式构成,解传统之书法者。

作书重视觉,下笔点线面,故点画难免造作。每观此种,往往乍睹甚佳,细品无味,观一而知百。余谓之黔驴,终将技穷。中国书法,与人之心灵相关,人之精神、情性于笔墨相接,因人因时因境而变,故无以穷尽。书贵自然书写,乃能发于本心,合于书道本旨。若以安排设计,下笔定式,必僵死无疑也。

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笔髓论》、苏东坡《论书》、孙过庭《书谱》、米元章《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

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贵在用锋,古人有此论也。吾以为用笔须重过程,落笔不可仓促,起收铺毫,勿令草率。观古人书,笔画丝丝入扣,无不谨严,不惟真、行,草书亦然。尝见今人作书,疾风骤雨,点画狼藉,自鸣得意。然究其点画过程慌率不堪,笔不入纸,强使意气,故满纸浮躁,足可戒也!十年学一慢,此中深意,自可寻思也。

结字之法须藉积累之功。平素临书创作,贵能因字而变,随势生发,为其要也。法无定式,不可千篇一律,最忌雷同。形势贵于平衡完备,勿使阙漏。先求平正,务追险绝,终能险中求正,正中寓险为旨归,平中见奇尤难。

今人学书,多欠专注。古今碑帖临遍,未有一帖深入者,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无所适从。古人一帖在手,浸淫多年,故能出入自由。古今相较,古人更具效率耳。一帖入,则百帖通,专一无他,捷径也。今科技发达,印刷精良,为优势也,然纷繁缭乱,耳目无定,反为弊端。

窈认为,好书法要道法自然,因为在自然,也在自然,余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从何而来?首先是来自于对古法的融会贯通。一个书家如果对传统经典没有深钻细研,对古代笔法没有深学细究,对字的结构、章法等等都没有了然于胸,就不可能展现出真正的自然。同时,自然来自于平和的自然之心,也就是心态,心态很重要。如果功利心太强,就会使人的心态失常,创作水平就必然会失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第一章的首句,它开宗明义地解释了”“”“三者之间的血缘及生命的内脏机构,其目的是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德原则修善自身。接着,它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这里的中和也即中庸,意为众生之本性按一定节度表现,达到心平气和,柔顺合一之境,则天地万物就各在其位,共谋一致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性是什么?首先我觉得的是雍容大气,字字自具内在活力,把人类智慧淋漓尽致地注入进去,即用哲学的意象思维观照书法,用书法气象映衬生活,归入阳刚、大气、文雅、蕴藉、正直清明而又活泼自在。想我汉人恢宏气概、魏晋散怀、唐人隽烈、宋人儒雅、元人静穆、明人放达……一个时代的大政治环境,国民的心智熏陶、性格收放之血脉真性在传世墨迹中一一精微展现,老子所谓:道隐无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义得以对应。而在技进于道后,再次推进就是境界的升级了,这需要自己再次艰辛悟得一套心法,否则难逃抄书匠格局。

书法是美的,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汲取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精灵,融日月山川之灵气,汇世间万事之繁陈,集人间万态之貌相。所以书法之态、之线、之形,象日月、象山川、象树石、象河流、象人形、象世间万物凡尘。

黄庭坚《书论》有言: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余常以此要求自己,这就是余为何重新坚持不懈地师法钟元常楷书的缘故。当下时风浮躁,声色犬马,诱惑难抵,多是移情别恋,终无正果。

余庆幸得到当代书画大家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了解。并涉及国学、逻辑、诗词、音韵等。尽管自己的书法水平还不高,名气还不大,但似乎名和利对于吾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前进,把自己历练成文人书家,这才是吾辈余生的努力终点。

主要成就

获奖

作品十余次在所在部队、全军和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

1989年参加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1992年参加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军硬笔书法大赛作品三等奖 。

200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丰碑精品展获二等奖。

2012第十届全国法制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大赛书法优秀提名奖。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201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纪念建党95周年全国诗词书画大赛提名奖。

2016年第二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获入展奖。

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化基金会授予德艺双馨年度公益人物奖。

作品入展

全国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首届手卷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军硬笔书法大赛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全国邓石如奖作品展;全国楷书书法展,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第十届全国法制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大赛展;第二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等。

出版收藏

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及相关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中国书法》《中华诗词》《北京何氏》《世界何氏》《中国改革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及各大专业网站。作品被全国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等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特别是《心经》《金刚经》等佛典作品受到佛家机构和佛法受众者的传播与收藏。出版《何国祥书法作品册》《何国祥经集》《何国祥诗词拾遗》等。

作品展示

社会评价

· 李 铎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

国祥出身行武,有幸与我相识,并能成为书道上的好朋友。凭我与他多年的接触,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执着于帖学一路,源从三国、晋唐行草、小楷,入流宋元明清诸家,中锋行笔,点划精到,又善于融会风韵,时时研摹魏碑汉隶,祛妍美,补朴拙,月积年久,自成一格。他在我的学生中虽然在书界没有名气,这是由于他在部队时从事的工作性质不能让张扬社会,但是他对书法的喜爱和执着,为人的朴实无华与善良令我感动,所以,他向我探讨问题时,我豪不保留地告诉他,并助他消化吸收,他找我时,我尽最大努力地给他示范,让他走一些捷径。后来,我发现他虽然在技法上不是很出色,可他对书法艺术理论的理解与升华却有独到之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憨实劲儿的勤奋拼搏终将有所春花秋实。面对当下浮躁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何国祥有两点作为,着实令人佩服。一是在讯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他做到不张扬招摇,始终保持平常心态,已洵非易事;再者,他依然孜孜不倦,笔耕矻矻如昔,走自己的路,颇有些临事不惊的大智之明。

· 苏适 (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秘书长)

我与国祥相识于两千年前后,他当时分别策划了两个重要活动,即纪念毛泽东和邓小来诞辰的书画展览活动,并请我辅佐他,我为他的执着与真诚所感动,我应承了他,我当时只认为他是策划者,现在叫策展人,与他交往中,发现他文学功底深且对书法的理解与认识很有水平,我鼓励他向书法艺术领域拓展。他得二王之精髓,且把米芾的八面出锋而不失中锋之轨迹理解得非常到位,使转提按极其自如,线条平实劲挺而富有弹性。观其用笔,如公孙大娘舞剑,行云流水,气息一贯始终。其结字,平正中欹侧多变,或扁或长,或方或圆,顺势而成,生动自然,饶有情趣。其墨法,在整体平实中追求墨块效应和字群结构,墨色鲜活,润枯有致。在章法上,国祥更是道法自然,使笔法美、字法美和章法美浑然一体,出现上佳的视觉效果。

· 张德林(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助教)

我与国祥兄相识于中国国家画院,一个从军近20多年的军旅书家为人处事竟然如此谦恭,是我认识的军人中不多的一位。他在中国国家画院学习期间,我是他们的助教之一,可他对我们助教一并导师一样地尊重和信任,他经常与我交流书法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且他善于思考和吸收。我们成为好朋友。毕业后,他只要一有时间就来我的工作室谈书论著,也许是受我的启发和影响,他喜爱上佛学和经书的抄写,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经他抄写的经书免费送给有缘分的人达一千多部,功德无尚,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福报。在抄写经书的历练中,不仅他的修为得到改变,而且他的书法技能、笔法以及章法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就《心经》来说,很多书家都不提倡写此内容,其原因是重复字非常多,难以把握结字的多变和章法的处理,但国祥兄日复一日,终年不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他基本上保持日写一部心经,而且是楷书体,这种量的积累是他经书佳作频出的基础。形式上不断出新并与内容高度统一的作品,使得读者倍加青睐。对经书的执着与心态的平和安静,使他在书法上的境界、品味和水平,也决定了他在专业领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 广如法师(中国佛学院图书馆馆长)

国祥居士的书法书法水平的提高来源于他的天赋和悟性,更得益于他的勤奋刻苦。从他从抄经的历练中悟出真谛。特别是他从弘一法师后期作品中寻求到书法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宁静简约与空灵自然。我仔细品味他近年来的作品逐渐形成这样的境界和气象,创作行草作品,往往都是表现飞动容易而获得静气难,尤其是达到空灵自然、浑然无迹就更难。国祥居士在书坛虽名声不高,这与他当年在部队从事的工作有关,牵制了他在书法领域的社会传播。其实他习书很早,不到五岁就受到祖父的言传身教,可以说他出生于一个乡贤书香之家,且习书的路子非常正。离开军营后,经书法大家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李铎、沈鹏、曾来德等先生的点拨,洞悟人生,取舍江湖应酬,惜时如生命,求学问道,广交师友。弘一法师李叔同禅意书法一直令国祥心动而神往,面对其作品,有一种一切动乱到此为止的安祥静谧之感,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北宋黄庭坚之书法也富有禅意,但他表现的又是另一番境界,长枪大戟,纵横争折,体现的是另一种动态美,这一动一静,尽管感觉不同,但内在的含蕴却有共通之处。国祥书法对如上两者进行了巧妙地趣舍和融合。他已经走向简约、走向平和、走向从容、走向淡定,返璞归真,回归书法的本源。这也决定了他在专业领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技艺简介
  4. 主要成就
  5. 社会评价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